9月3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 受阅方阵踏着铿锵节奏迈过天安门 全球目光透过镜头 聚焦并定格这份庄严与震撼 然而 在镜头之外 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建设者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 为大会的完美展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精心搭建的摄影摄像平台 为这场国家盛典搭建起“视觉桥梁” 而这群幕后英雄的带头人 正是来自武安的冯东华
冯东华今年36岁,出生于我市阳邑镇杏花村,作为家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他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和乡亲们的嘱托走出了大山。如今,他以卓越的能力和担当,带领团队在国家盛典的舞台上展现了武安人的风采。 今年4月,冯东华接到参与纪念大会相关保障工作的通知后,便迅速带领卓良装备制造(唐山)有限公司的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签署保密协议,申报人员名单,开始政审工作,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准备环节。 5月份,冯东华带队到现场勘察点位、进行技术测量。此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央媒搭建摄影摄像平台,包括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桥窝、北广场、南广场等多个点位。此外,团队还承担了横跨长安街的拍摄索道——飞猫系统北生根点40米塔架搭建工作,保障直播和拍摄的顺利进行。 由于施工场地的特殊,此次搭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7月中旬搭建横跨长安街索道生根点塔架时,由于公园白天对外开放,团队只能在凌晨进入现场施工,从凌晨一直工作到次日下午。而在国家博物馆楼顶搭建重约12吨的悬挑摄影平台时,不仅施工时间有限,从卸车点位至搭建点位运距更长达1公里,加之楼顶场地受限无法借助机械之力,团队成员便以肩为梁、以手为械,用人力托举起重担,最终按时完成搭建任务。
此外,搭建作业和演练工作正值三伏天,户外工作环境艰苦,但冯东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始终用高标准执行着建设任务。他们曾冒雨赶工至凌晨3点半,如期完成当天任务,也曾在演练期间连续工作超24小时,严格按照要求,按时准点组织车辆、物资和人员进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搭建并撤场,确保第二天正常升旗工作不受影响。
在冯东华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不怕苦、不怕累,高效推进各项工作。此次共有160人参与了相关保障工作,其中同为阳邑镇杏花村的冯仙良、冯国杰、冯张兵、刘旭东四人也是全程参与施工,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武安人的坚韧与担当。
经过五个多月的辛苦努力与付出,冯东华团队圆满完成任务,从设计、论证、生产到搭建,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使用单位和指挥部的认可,为各央媒的直播和拍摄提供了有力支持。大会当天,冯东华受邀观礼,亲眼见证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
如今,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冯东华已经是第四次带领团队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相关保障工作。从2015年阅兵、2017年朱日和阅兵、2019年国庆阅兵到2021年建党百年大庆,他的团队都以专业的态度和精准的建设完成了任务。 冯东华带领他的团队用一次次精准搭建、一夜夜挑灯奋战,把“武安担当”刻进了国家盛典的幕后篇章。他和冯仙良、冯国杰、冯张兵、刘旭东这些武安乡亲们,用双手托举起了每一帧震撼世界的画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武安人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他们用汗水浇灌使命,用匠心诠释忠诚,让“武安精神”在时代的荣光里闪闪发光。
向冯东华和他的团队致敬! 向每一位默默守护国家盛典的幕后英雄致敬! 愿这份担当与坚守 能化作更多武安儿女前行的力量 在各自的岗位上 续写属于武安、属于中国的精彩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