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戏韵,薪火相传。”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办的《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在我市东太行景区圆满完成录制。作为扎根冀南大地的地方戏曲瑰宝,武安平调落子受邀登台献艺,与全国30多个稀有剧种同台辉映,以醇厚韵味与精湛表演尽显独特魅力,让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聚光灯下绽放光彩。
武安平调与武安落子虽为两个剧种,却因常同台演出、相辅相成,而被合称“武安平调落子”。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早已深深融入武安的市井烟火与人文血脉。它扎根于冀南大地,唱腔兼具高亢激昂与委婉细腻,既能演绎金戈铁马的豪情,也能诉说家长里短的温情,是当地百姓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观看了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端花》,散戏后毛主席久久没有离开席位,被此剧情所感动。2006年,武安平调落子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荣誉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权威认可,更彰显了它在中华戏曲宝库中的独特地位。
此次盛典录制中,武安平调落子剧团演员孟甜甜、白丽雪身着绣工精美的传统戏服、头戴翎子珠冠,为观众带来武安经典落子戏《端花》。
剧情以小姐岗秀英心中烦闷,想赏花,命丫环春红将七十二盆花一盆一盆端在凉亭前为楔开场,环环展开。全剧共分“赏花”“端花”“对花”三个部分。“端花”是其中主要场次,也是全剧的高潮。丫环春红是剧中主要角色。整场戏中仅四句白话,完全靠演员的手、眼、身步及各种有特色的身段动作表演,在曲牌“扯不断”的伴奏声中,来表现如何端花、爱花、护花及在端花过程中如何克服环境障碍,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演出中,演员们以高亢激昂的唱腔、生动鲜活的念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武安平调落子酣畅淋漓的艺术张力与河北民间文化的质朴底蕴。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现场掌声与喝彩声如潮水般涌起,这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演,充分展现了武安平调落子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征服了在场每一位观众。 节目尾声,名为“合土记”的特色环节温情上演——武安平调落子剧团团长郝存斌作为武安平调落子代表人,与全国其他稀有剧种代表人一同登台,将各自剧种发源地的乡土倒入共同的花瓶,以此传递各稀有剧种携手同心、共促传承、发扬光大的美好希望。
演出结束后,由中国戏曲学会、戏曲频道主办的“举世无双•未来之声”文化交流学术沙龙中,来自全国30多个珍稀剧种的艺术家和院团负责人,与戏曲理论研究、戏曲教育、媒体传播等领域机构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共同围绕“新时代稀有剧种的发展新空间”展开多维对话,共同探讨中国稀有剧种在当下和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郝存斌受邀出席沙龙并参与主题研讨。郝存斌在发言中表示:“稀有剧种是承载地域文化的活态遗产,武安平调落子便凝结着武安数百年的人文记忆。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出路,武安平调落子不仅是守护独特唱腔与身段技艺,将来会在传统基底上融入时代故事、探索新传播形式,让武安平调落子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此次武安平调落子受邀登上总台稀有剧种盛典的舞台,与全国众多稀有剧种同台辉映,不仅是武安平调落子艺术实力的一次全国性展示,更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地位,为武安平调落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武安的这张文化名片在全国视野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据悉,《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将于10月1日晚黄金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戏曲频道、央视频等平台播出。届时,全国观众将得以跨越地域限制,透过屏幕沉浸式欣赏这场戏曲盛宴,近距离感受武安平调落子等稀有剧种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