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田间销向全国!武安老支书直播带货火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武安市邑城镇六旬退休老书记朱海军的谷子地里,夏日的风拂过,谷苗正蓬勃生长。镜头前,他正举着包装好的“冀谷白府小米” 给屏幕那端的网友看:“家人们瞅瞅,这就是咱‘冀谷白府小米’,用咱地里精心培育的谷穗加工而成,颗粒饱满,熬出的粥能结厚厚的米油。咱每天晚上八点半准时开播,想尝鲜的家人可别错过喽!”这场直播已经是他做的第150场,带动线下销售增长了20%。谁能想到,这位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老人,几年前刚退休时,还只是像照片里那样,守着谷子地、俯身查看谷苗长势,琢磨怎么让小米品质更稳定。
  2020年,从白府村党支部书记、支委岗位上退下来的朱海军,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村里的谷子地。这位有着高中学历、曾经服过六年兵役的老书记,骨子里有着军人不服输的韧劲。他一头扎进示范试验田,专注于谷子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优化,看着小米品质逐年提升,却总觉得还差个“走出去”的机会。2025年,武安市推行“一品一播”直播助农政策,像一阵风吹醒了他:“只要能让小米卖得更好,我这把老骨头也能学新东西。”
  第一次直播的场景,朱海军至今清楚记得。他穿着平时的衣服,对着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磕磕绊绊地介绍:“家人们看,这是咱白府村的小米……”这场直播播了一个多小时,订单寥寥,但他没泄气,跟着武安直播基地的老师学流程、练话术,把谷子地、加工坊都变成直播间。网友好奇小米生长过程,他就细致讲解,从谷种播下,看着幼苗冲破泥土、渐渐长高,后续如何抽穗、灌浆,他都结合田间谷苗的生长阶段描述给大家听;想知道加工过程,他守在碾米机旁拍全程。
  最让他头疼的是直播“挂车”问题,商品没法上架,说得再好也没用。朱海军拉着邑城镇的干部一趟趟跑部门、协调流程,终于理顺了环节。如今,订单从石家庄、青岛延伸到云南、广州,看着手机上跳动的订单信息,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没想到足不出户,咱这小米就能销到全国各地。”
  镜头里的朱海军,从不说漂亮话。他会翻出土壤检测报告给网友看,讲谷子地里的老故事:“咱这儿是丘陵地,透气性好,土壤含的微量元素多,种出的谷子才养人。”实在话打动了屏幕那端的人,不仅线上订单稳了,线下提货的人也多了。大家都说,冀南丘陵里有位老书记,守着一片谷子地,种着最实在的小米。
  朱海军能在镜头前底气十足,背后是白府村小米产业20多年的积累。曾经的白府村,谷子种植长期困在“销路难”的死循环里。村民零散种植,全靠小商贩进村收购,山路崎岖让商贩有了压价的借口,滞销是常事。
  为了破局,村里先引进省谷子研究所的优质品种,搞起规模种植。2009年,朱海军牵头成立绿禾谷物专业合作社,10户村民率先入股,后来86%的村民都加入了。他们还和洺河源土特产公司合作,搭起 “科研单位+基地+销售公司+农户”的产业链。2015年,科源种植有限公司成立,配上早已实现的全程机械化,从种到收都有了专业服务。
  朱海军总在直播间里说:“品质是根。”他们给土地建“档案”,根据检测数据选品种,“冀杂金苗5号”“中谷25号”按需种植、各展所长;地里装了小型气象监测设备,温湿度、降水数据实时监测,灌溉施肥更精准。收割环节全部机械化。如今,全村550户都融入产业链,种着2000亩谷子,年产500吨,“冀谷白府小米”成了武安小米响当当的品牌。在直播间里,朱海军滔滔不绝地讲着“冀谷白府小米”的“成长”故事。
  从镜头前的直播,到产业链的构建,朱海军与“冀谷白府小米”的故事,像一粒种子的成长——在贫瘠土地里扎根,在时代浪潮中拔节。朱海军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村庄,知道这粒小米还会带着乡土的温度,奔向更远的远方。而他的故事,早已刻进这片土地,成了乡村振兴里最动人的注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5-8-15 12:25 , Processed in 0.088667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