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最近有位“新同事”成了大家办案时的“香饽饽”——它叫ima,是全局专属的实时在线数据库,能随时随地精准调取法规条文、生成执法文书,让一线执法效率大幅提升。武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ima这款软件,经过多半年时间的探索、研究和训练,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市划转执法事项的靶向智能掌上数据库。
从“查资料难”到“掌上秒查” 源于对AI工具的敏锐挖掘
“1465项执法事项涉及的法律法规多如牛毛,现场遇到突发情况,翻手册、打电话咨询不仅耽误事,还可能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队员们提起过去的办案经历,语气中仍带着无奈。这也是秦晓光一直想攻克的痛点。 作为出了名的“技术控”,秦晓光平时就爱琢磨新事物。“当时就想,要是有个像‘掌上字典’一样的工具,掏出来就能查法条、看流程,该多方便?”他笑着回忆。于是,工作之余,他试了钉钉、豆包等不少软件,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偶然发现ima,他眼前一亮:“这软件能自建数据库、自主填充内容,这不就是为我们执法工作量身定做的吗?”
接下来的日子,他像着了魔一般投入其中。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就扎进电脑前,把常用法规、执法细则一条条录入ima,反复调试优化。“经常弄到后半夜,老婆总吐槽,家快成我的第二个办公室了。”他打趣道。 起初,这个“小发明”只在执法一队小范围试用,却迅速圈粉。“以前查个裁量标准,翻文件得半小时,现在用ima几秒钟就搞定,还附带详细解释,太省事儿了!”有队员忍不住点赞。 从“个人图书馆”到“全局利器” 科技让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秦晓光的“小发明”很快引起了局里的重视。“这东西好用!得推广开!”局领导拍板后,法制科全员上阵,把1465项执法事项、所有常用法规细则、免罚清单和法律文书一股脑儿全“喂”给了ima。原本的“个人图书馆”,一下子升级成了全局共享的“智能数据库”。 8月15日,ima在全局正式推广那天,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你看,输入‘非法取水’,现场勘验笔录的模板直接就出来了,重点问题都标好了!”“处罚决定书也能自动生成,再也不用对着电脑挨个打字了!”队员们边试用边惊叹,眼里满是兴奋。
如今,ima已成了执法队员的“标配”。据统计,它给出的处理结果,90%都能直接使用。一位老队员表示:“以前办个案子,光整理法律依据就得大半天,现在有了ima,精力能全放在现场处置上。”更重要的是,它规范了自由裁量权,厘清了部门权责边界,让执法更规范,也让群众更信服。
ima系统的成功运用,得益于武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长期以来建立的“学用结合”机制,ima的应用只是科技赋能执法工作的一个缩影。正如局长王日田所言,这是提升执法效能的“里程碑”,而未来,它的潜力还将被进一步挖掘,释放更大能量。毕竟,以科技为笔,为执法工作注入高效与规范的基因,让每一次执法都经得起考量、暖得了民心,正是这支队伍始终坚守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