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45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安成功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农民群众组织难,一直困扰着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武安市在引领农民增收中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从而有效组织了群众,服务了群众,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题。

  兴办集体企业,培育工业化农民。针对部分村原有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以及村干部在租赁、承包等环节上普遍有短期行为的实际问题,该市坚持整顿、规范、引导,促使集体企业成为增收的主体。大体路径是,整顿原有企业:凡不合理的合同、租赁协议,由各村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重新议决。经过清理整顿,89%的村澄清了家底;规范新建企业:制定了“三个不准”,即:不准一次性卖掉;集体所占股份不准低于30%;承包或租赁费不准一收多年。“三个不准”实施后,159个有项目的村在发展经济中增加了集体股份,263个村重新签订了合同;引导正在谋划的企业:借助非公企业发展的机遇,鼓励各村党组织充分利用土地、荒山、矿山资源等优势,以参股、共建或组建工程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目前,非公企业谋划的21个超亿元项目,都有农村集体的股份。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化农民。该市组织有产业优势的113个村的党组织,依托已经成型的瘦肉型猪、蛋鸡、薄皮核桃等龙头企业,采取引进、挂靠、合作等方式,组织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兴村富村”大讨论,寻找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发展优势,90%以上的农村党组织找到了兴村产业,全市共建种植、养殖专业村137个。各村党组织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等方式,为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村办企业协调占地2.2万亩,疏通道路16万米,建成优质谷子种植基地30万亩、万头以上猪场12家、农业示范区10个,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互利双赢。市财政拨出2000万元,以市职教中心为阵地,分期分批对各村的种、养、加农户和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800多期次,培训农民5.2万人次。全市建成了100个村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80%以上的村还增加了测土配方信息查询系统。去年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1800多条,发布产品销售信息2200多条。

  党组织引领,培育合作化农民。对既没有资源又缺乏资金的贫困村,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该市因村制宜,组织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方式入社入股,组建种养、加工、购销、储运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有党支部引领的合作社发展到110余家。冶陶镇琅矿村党支部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养殖集中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养殖,成立了“琅矿工贸有限公司”,农民靠养殖业年均增收3180元。郭玉良、郝运生等36名经济能人和企业老总先后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动了一方发展。该市还每年组织30个市直部门、30个经济强村、30个非公企业,以“三帮一”的方式,跟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农民致富,去年,全市用于贫困村建设的资金达5000多万元。

  服务带动,培育城镇化农民。对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村,由党支部组织群众参与,建立服务组织,以服务带动增收。为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单打独斗问题,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保洁公司、家政服务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服务型实体,有序组织农民参与城镇建设、商贸、旅游和二、三产业,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引导村镇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劳动就业等“一站式”服务,并在小额贷款、法律维权、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协调和提供帮助,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几年来,通过综合配套的优惠政策,武安10多万农民有序进入城镇、新型社区和二三产业,实现了从农民向居民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4-12-16 21:26 , Processed in 0.08881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