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7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起来学习】一见·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10:34: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连续性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2011年9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就阐明了中华文明这一独有的内涵和特色。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看今日中国脚下的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总书记强调。  创新性  “革故鼎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悠悠典籍中的这些典故,无不蕴含着创新进取的思想。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论科技,中华民族“师造化,夺天工”,从汉代到明初,中国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发明创造。看文化,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使得中华文化连绵不绝,高峰迭起。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总书记说。  统一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深度交融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包容性  敦煌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目光向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出大量有趣的文明细节,佐证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利用DNA技术得知,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绵羊皆是“移民”而来……  目光向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成果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中华文明赓续绵延,一直以来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交融。  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讲得透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性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2100多年前,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600多年前,郑和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通了海上贸易通道,没有占领一寸土地,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面向世界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这是理念,更是行动。  从面对世纪疫情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面对环境恶化呼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再到面对发展赤字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努力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前进方向,彰显了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气度。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4-12-17 00:30 , Processed in 0.09334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