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7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长了2500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杜军、王海波 河北日报记者白增安)日前,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先后发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介绍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这种新的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在1万年前,磁山人就开始种植黍。这一研究成果将磁山文化时期由先前认定的距今7500年修正为距今1万年。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14万平方米。38年前的一个冬天,当地在现在的遗址台地上兴修水利工程时磁山古文化遗址被偶然发现。1977年7月,经对磁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在这片1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89个粮窖。窖穴里面都堆积着粮食,有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刚打开这些窖穴时它们是灰黄发绿的米粒,然而一暴露在空气中,这些米粒眨眼间就变成了灰。经过中国科学院吕厚远研究员课题组对磁山文化遗址植物遗存进行研究,证明距今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武安原始人种谷、饲养家畜、制作生产生活用具,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约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随着种植粟、稷起源研究技术手段的成熟和磁山文化遗址挖掘的深入推进,吕厚远通过对现代粟、黍(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个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通过对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磁山博物馆1个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以及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距今约1万至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是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到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同时,用现代植物和考古样品的分子生物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也说明磁山遗址的农作物灰化样品主要是黍。研究认为,在距今1万至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黍的驯化和栽培。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万年以前,说明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4-9-28 21:23 , Processed in 0.084299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