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 把握社情民意 架起法官与群众的“连心桥”
为了更好地集中民情,反映民意,保障民生,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有效开展,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武安法院多措并举,通过在法官与群众之间架起的多渠道的“连心桥”,年均诉外处理矛盾纠纷达1800余件,占民事诉内案件的51%,有效缓解、推动了社会矛盾化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渠道一,通过诉讼程序外的社会力量,架起“连心桥”。该院建立了“诉前指导,诉外调解”网络,同时完善了以“发现矛盾主体多,解决矛盾主体多,矛盾化解方式多”为宗旨,以案结事了为目的的“三个多元化”诉前调解机制,将司法调解关口与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对接,在人民法院的监督、指导、劝导、协调、督促下,动员诉讼程序外的社会力量,在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社会志愿者调解的协助下,最大限度地共同促成纠纷当事人自行和解,使矛盾在诉外得以化解。今年,截至当前,武安法院通过该渠道已处理诉外矛盾纠纷850余件,占民事诉内外纠纷的五分之三以上,赢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渠道二,通过开展“三个沉入”实践活动,架起“连心桥”。为促进矛盾诉外化解,摒弃单纯的坐堂问案的机械做法,克服单兵作战的思想,武安法院通过“沉入乡村组织、社区企业、有关部门寻帮助,沉入基层一线群众之中做工作,沉入信访人家中搞化解”,动员和联合社会力量大力开展调解工作,实行全程调解、全员调解、全方位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王某诉被告贾某雇员受害赔偿纠纷一案,该院徘徊法庭受理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为了稳定当事人情绪,消除信访隐患,确保“两会”期间和谐稳定,该院主管院长和主办法官依照“三个沉入”理念,及时赢得了当事人所在乡镇有名望的省人大代表以及乡镇村委书记等人的帮助和支持,随时掌握当事人动态,借助各方力量,抓住有利时机,最终使得该起信访隐患案件得到了化解,为“两会”期间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渠道三,通过律师、法律工作者,架起“连心桥”。为共同做好当事人工作,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实行和谐共建,该院建立了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之间“定期沟通、个案沟通、信访案件沟通”三个沟通机制,每季度末,由司法局和法院组织双方代表就诉讼中存在问题交换意见;对于三个以上律师在个案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上与法官分歧意见较大的,允许其联名致函法院院长,法院负责专案调度和专函答复;对缠访、闹访案件,建立由律师、法律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听证、会诊、化解信访案件联合处理机制。变信访工作中法官的“独角戏”,为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联手化访,借助律师、法律工作者的力量促进了矛盾的化解。张某和王某因建房问题产生激烈冲突,双方同时到阳邑法庭起诉。法官决定诉前调解,但由于双方都在气头上,都认为法庭偏袒对方,谁也听不进法官的话。为此,该庭便以双方的代理人为突破口,在积极沟通交流后,取得了双方代理人的认同。代理人又分别对当事人讲解了和睦相处的好处,苦口婆心地劝解当事人,最终在法官和代理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协议,化干戈为玉帛。 渠道四,通过民调组织,架起“连心桥”。武安法院建立了“以基层法庭与民调组织的网络沟通机制为基础,基层法庭对民调组织的指导培训机制为手段,基层法庭和民调组织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为目的,基层法庭与民调组织的协作处置机制为保障”的“四项工作机制”,使得在诉前、立案、审理、裁判、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通过基层法庭与民调组织的良好沟通与协作,运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办法,最及时、最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实现了案结事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该“渠道”畅通以来,民调组织积极配合支持,收到了良好效果。 渠道五,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架起“连心桥”。该院以法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市场、进家庭的“六进”活动,上门送法律知识、上门送诉讼服务、上门化解矛盾纠纷和上门征求工作意见。今年,共组织“六进”活动已达20余次。同时,该院还加强与报社、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合作,开设了“法官说案”专题栏目,使法律深入人心,增强了群众法制观念,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提高了法院公信力,实现了“让法院走入社会,让社会了解法院”的效果。 渠道六,通过开通远程立案系统,架起“连心桥”。为减轻群众诉累,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办案效率,武安法院将立案权下放基层,建立了网上远程立案系统,大大减少了乡村当事人为立一个案件远赴县城,甚至往返数趟之苦。今年,在原先的基础上,该院又不断组织学习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当前,当事人到辖区基层法庭立案,从审查、信息录入到获取案号,在去年的半个小时的基础上提升到了十几分钟,既减轻了群众诉累,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案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