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志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河北省邯郸武安市隆重举行第二届中华磁山文化节,用实际行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0月15日至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和知名媒体界人士,齐聚磁山文化节,并参加揭牌仪式、文艺晚会、讲坛、新兴产业签约仪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此,武安市所在的邯郸市市委副书记回建表示,召开磁山文化节意义重大,彰显了邯郸武安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秉赋和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
回建说:“我们在此隆重举办中华磁山文化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磁山文化深厚内涵,弘扬邯郸历史文化,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据悉,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二街洺河北岸的台地上。上个世纪70年代,在当地农民在兴修水利工程时意外发现陶片、石板、石棒等物品,经有关学者初步认定属古代文物后,河北省文化局批准对磁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文化考古工作者随之发掘了轰动全国考古界的“磁山文化”遗址。1988年该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6月,磁山文化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利用新的技术和鉴定方法,对磁山考古遗址进行再次研究,将磁山文化时期由先前认定的距今7500年修正为距今1万多年,研究表明磁山文化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对此,武安市委书记孟广军介绍指出,新的鉴定成果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并重新认识定位了教科书上既定的文化认知和农业史。
孟广军说:“距今9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武安先民就开始种谷、养殖家畜,制作生产生活工具,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约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此外,核桃最早栽培地、鸡的最早养殖地、指南针的故乡、陶器最早制作地、神农故里……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现,都与磁山文化遗址密切相关,也使磁山化遗址被中外考古界誉为“中华文明源圣地”。为更好地展示和保护遗址,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已于近日落成开馆。
磁山文化遗址所在的武安市还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先后两次驻扎武安,刘伯承、刘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冶陶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也在文化节期间举行。
近年来,邯郸市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市政府加大了研究、保护、整合、开发力度,并形成了包括秦始皇出生成长地、杨式、武式太极拳发源地、成语典故之都等独特的文化品牌。对此,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表示,邯郸市将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进一步提高邯郸武安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郭大建说:“我们将通过本届磁山文化节的举办更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把磁山文化打造成为更具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更具美誉度的旅游品牌,和更具外向度的开放品牌。这次中华磁山文化节就是要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扩大革命老区影响,真正让世界了解邯郸,让邯郸走向世界!”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