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9297|回复: 0

[武安杂谈] 河北邯郸武安各村镇名称的来历,你都知道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6 0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注《通鉴》注秦“封白起为武安君”云:【班志,武安县属魏郡。战国之君分封其臣,如平原、武安之类,非真食其县之入也。张守节曰: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康,故曰武安。】
  武安一词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
武安市,其地多山,在邯郸西,战国时为赵邑,汉初置县。县址在固镇,隋时迁于今地。1988年撤县建市。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均见封于武安,名曰武安君。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可知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有声名。或云,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
  我们武安市大部分村镇名称的来历,大家不妨看下!
  1.阳邑:阳,河的北岸,因在南洺河北岸而且得名;邑,城的意思,所以合起来就是河北岸的小城
  2.康宿村;据说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途径此地时至傍晚,康熙皇帝被此处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只见此地前临名河背靠八宝紫金山,青山绿水环绕!故在此地住宿一晚。后更名为“康宿”村。
  康宿村北1500米处坐落有红山寺,大雄宝殿上画有当年康熙游红山  寺的壁画,并提诗一首:“山石朱砂红,佳山代五行,真乃进之仙  境也”。时至今日香火旺盛,游人甚多,逢年过年更是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作为武安人值得到此一游,康宿村民热忱欢迎大家前来  观光旅游
  3.大洺远村
  因地处南洺河北岸,比北岸的东洺远村稍大而得名。
  明初年,应战争故,中原地区人烟稀少,朝廷下令从山西迁人口充实中原。当时人们集中在山西洪桐,从那里发往中原各地。其中就有我们尹氏祖先。当时尹氏兄弟三人来到武安。其中一人定居在大洺远也就是我的祖先,另一个定居于南柳泉村,还有一人我不记得了也在武安。这就是武安尹姓的由来。武安所有尹姓皆缘于这三个村。而他们的老家到底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知道来自山西洪桐老槐树下。
  大洺远村自明初年建村世居于南洺河北岸河套里,57年发大水,村子被冲毁,后政府统一规划建村,日前大洺远村是北安庄乡条件最好的一个村子,街道整齐,用电,用水都很方便。
  4.河渠村 :据说原来村里小河环绕,到处是河流、水渠,鱼虾乌龟都有的,故名此。
  5.格村
  第一种说法:据说格村原来常年发生天灾,后来请来一位道士,他看后说;"要想逢凶化吉,只有改名",因此有了格村一说,意在隔灾避难. 第二中说法:格村四周都是沟,把其隔起来.
  6.玉石洼:原名东方红,因满山玉石.路面坑坑洼洼.得名玉石洼。
  7.宋二庄:古是有宋大宋二兄弟在此那打铁为生后发展为村落而得。
  8.永和村:南北名河交汇之地,建村之人是明朝进士高世元,诗情画意之下的永和是高为了促进族人之团结而有的名。
  9.龙务:原名“龙雾”,隋唐年间在一个村庄大雾三天有人生一男孩 ,就是后来的李密。这个村就叫龙务。
  10.团城
  团城本来叫“昙城”在以前会有海市蜃楼出现一座城的。这个城的名字就叫昙城,后来觉得昙字不好,是因为有昙花一现之说,后来改城团城的。 你们没发现我们都叫 tancheng 吗?
  11.庄晏村
  明朝建村,因村周围所修建城墙较好取名庄严时间长了就叫成了庄晏。
  12.沙洺村
  原名沙窝里,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当地出土了大量陶器,专家鉴定是战国时期。因此地位于洺河上游交叉口,地势宽阔,水流缓慢造成沙子多。所以起名沙窝里。后因洺河改为沙洺村。
  13.西竹昌村:南有南洺河,村东有苇竹,村民以苇竹为生,村在竹西,因竹而昌,所以取村名“西竹昌”。
  14.活水村
  活水村位于风景名胜京娘湖南侧,原名“三门堡”“紫金乡”。 历史上据说有位皇后路过此地在这里住过并用当地的泉水洗好了身上的癣症,后改名“皇后宿”。至明朝时期,武安当地官员知此地泉水甘甜清澈,直接饮用也不会肚子疼。皇后也曾用此泉水洗好了顽癣,便每日用水车取水送往县衙供应。后来,便将此村更名为活水村。意为流动的长寿之水。
  15.大南庄
  因为是原崇义乡最南边,所以叫南庄,因为在武安还有几个南字,比如寺庄乡南庄,邑城镇南庄,但是我们这个南庄最大人最多,4000多口人,所以叫大南庄。
  16.招贤村:当年曹操的招贤馆所在地,顾命名招贤村!
  17.店子:古时候,在武安镇店子村附近开了很多家小商铺,远近闻名,因此得名“店子”
  18.东井:古时候,(明清时期)村西每块地都有水井,村庄坐落在井的东面,故取名"东井"
  19.五湖村
  据说是那个村子曾今只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依山傍水,美轮美奂。后因有人不断内迁,人口不断增多,为了纪念当时的开村老祖宗,就把这村名叫作五户。后又不断谐音至今演变成五湖四海的“五湖”了。
  20.车王口:原名车辋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是连接山西和山东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在它的东面有个村子叫停驷头,就是过往客商休息住店的地方,车辋口:顾名思义就是车来车往的交通要道口,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交通位置失去了往日的功能。
前渠村,古时村前后有一个大水渠,水渠用来浇地,食用,因村在水渠前边故称前渠村
  21.下团城
  下团城位于上团城公社驻地东南偏南一公里处。丘陵间小平原,土质较肥沃。相传,建村于明代。始居民有贾.张,李、杨、王,韩诸姓。村址原在窑头地,初名骑龙村。后遭水淹,迁居今址。因所居之地比上团城较低,故称下团城。
  22.冶陶村
  相传,冶陶村最初在村西四里处的龙虎河北岸古城“前庄、后庄”地,与南山“牛蛋坡”相望,位于峡谷地带。现在虽然“古城前、后庄”房屋不存,早已成为可耕种的良田,但“古城前、后庄”遗址上的耕地里陶片不断被发现。村民陈金秀、陈同山、陈东柱等在修整土地和打墓穴时,曾多次挖掘出古陶片、古陶锅、砖瓦。夏季被洪水冲刷的沟壑里也常发现。所有这些足以证明“前、后庄”是冶陶村远年祖先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此“前庄、后庄”是冶陶村名的最初叫法。
  唐代中期,先民为了有利于生息繁衍,便逐渐东迁于凤凰山(药王山)前。此处地势平坦、艳阳普照、和风拂熙、耕地宽阔、土地肥沃,更有利于在山前开采铁矿石并进行冶炼。当时,先民们就居住在大寨土崖上。小西峧(刘家寨)上庄巷,寥寥几户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崖头上。相传,崖下拐子街“大学堂”(纪念馆)门外西南角即齐同贵楼后墙根有一座小小的七瓦垅庙,庙前是大寨下经后窑崖跟从东向西通往山西的秦晋大道。因村迁址至大寨崖上,所以人们顺便把现在的冶陶村叫成“崖头村”了。后人觉得“崖头村”村名太俗,便更名为“野头村”。“野”字为远古之意,“头”的本意是本区域的大村(领头村),有黄龙庙香亭碑刻:“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县故亦(固义)里野头村”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野头村”居民逐渐繁衍,人口增加,集镇经济繁荣。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论证,冶陶村在汉代、宋代曾兴办铁业冶炼并又有陶器的烧制,于是便把“野头村”更名为“冶陶村”。黄龙庙院西边“大清康熙岁次五月”时所立碑文中有:“冶陶村,居者千家”的记载。清末,随着商业发展,冶陶村集贸市场繁华,来往人流量猛增,当时冶陶村就发展为武安八大镇之一——冶陶镇。
  23.白鹿寺村:居矿山河北岸,群山环抱,东山之麓原有寿宁寺,寺中豢养白鹿,人称白鹿寺。
  24.西寺庄:居北名河北岸,与东寺庄相对,古时,两村之间有洪门寺,初为寺西庄、寺东庄。寺西庄,居桃园河上游,四周崇山峻岭,村东原有惠果寺,故名。
       25、崇义
  相传,建村于元代。始居民有王、景、阎、米、赵、杨等姓。明初又有孙氏从洪洞,靳氏从河南新野迁来。初时居住分散,原有寨岩、庙疙瘩、春塔、孤凤台四个庄。后来移居一处,故取村名“崇移”。后人同音假借,演变为崇义。
  26、午汲镇南马庄村
  相传明代村中大姓是田姓,族中有人在朝为官,后来犯了龙颜,要被诛族,幸得族中一位早已成仙的仙姑提醒,遂改姓马,此后本村也改名“马庄”。由于在县城北部还有东西马庄,所以就叫“南马庄”了。
  27、西梁庄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迁民而来,当时先祖到此处后发现此地树木茂密,风水极好,村南有忽雷山,形似一卧虎;村东及村北有一山岭环距,形似一条卧龙.所以在此建村.因方位在西,故称西梁庄,东边那个村称东梁庄.
  28、清化
  相传,建村于明代。初居民赵、刘、张、王四姓较繁。因近南洺河、紫金山,河水涓涓细流,山下有煤田,昔以其地富饶及景色之美,取村名清花。解放后改称清化
  29、骈山
  相传,建村于唐朝。古时一员大将败阵,骑带两匹马逃此死去,其子弟找到这里,定居建村。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碑记,该村写作偏头。旧县志写作骈头。后以村动儒山、凤凰山并立,改称骈山(骈意为两山并立)
  30、大同
  相传,隋末刘武周在此屯兵。后王、陈、刘、孟等姓相继迁此建村,,取村名大屯。后因“屯”和“同”读音相近,又取世界大同之意,改称大同。
  31、柏林村
  古时村周多柏树的缘故
  32、康二城
  据《武安县志》记载:建村于明朝。初时,师、董二姓迁来定居。明成化年间,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由原居村南师子口,后迁今址,为兴盛康乐,取名康欲城。明万历年间,李姓由西长远迁来定居,班姓居西,李姓居东,分成东、西两街,改称康二城。该村既是本县东部边境的门户,又临邯郸武马路,古为设防守险之处。清代设有集市,商业繁盛。解放前为武安八小镇之一。
  33、矿山村,会兰村,白入寺,东西寨坡村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矿山村还是一个3.4百人的小小村庄,西靠一架海拔380米高的大山,山上全是红里透紫的大岩石,比一般的石头要重好几倍,人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东靠5.6十米的虎跳峡,峡底仅有一米多宽,牲口驮驮子刚好能过去,再宽了就过不去了.(后来人们称石峡)进出村都要经过
传说山顶上有一头巨牛,有4.5米高,白天卧在山上睡觉,晚上就用犄角拱这座大山,拱的满山都是大石头.人们就用这大石头砌地堰,盖房子.
  一天,忽然,闯进来一头白鹿,巨牛发怒了,闷-----的一声长吼,把寨坡的一座大山震塌了半个,变成了大坡.后来人们就在坡东坡西住下了,坡东的就叫东震坡,坡西的就叫西震坡,就是现在的东西寨坡.
巨牛怒吼一声后,跨出了第一步,因用力过猛,把一个小山踩在了地底下,并在一个大石头上留下了一个大蹄印,似半个月亮,以后人们就叫此地西牛弯月,到现在还清晰可见.
  又一扭头,屙了一泡牛屎,全是红的,后来变成了一座小山头,人们叫小红山,全是高品位的矿石.尿了一泼尿,全渗到了地底下,变成了乌黑 乌黑的高品位矿石,就是现在的五家子铁矿,也叫7023,追至前边,好一场惊天动地的械斗,打的天昏地暗.此地就叫牛抵头.最后把白鹿抵死了,后来盖起了寺庙叫白鹿寺,最后人住多了,改名为白入寺.
  巨牛一路狂蹦,至会兰村,人们在后边高喊,拦住它,拦住它......没一个人敢拦它,人们就叫此村为不拦的,至现在老人们还叫不拦的.
  巨牛跑累了,又回到山上.照样拱山.睡觉.天长日久,日月造化,巨牛变成了一个5.6米高的大石牛.直到宋朝年间,人们才知道矿石,开始冶炼矿石.造福人间,到现在宋朝年间的铁炉还在,已经成了邯郸文化遗产的古迹,受到国家的一级保护.此村就叫拱山村.解放后,国家修了铁路,建了矿山,山上的铁牛也被崩了,村子改成矿山村,不过,我们当地还叫拱山村.
  34、贺进镇
  位于武安市西部山区,扼白云、常社、门道三川之口,为县西北部货物集散地。距市区20公里,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2.63万人,辖32个行政村。
  贺进镇原名继城镇,辖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千余年的时光流过,难掩古镇曾经的繁华,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了村落先民,南岗和西岭遗址的文化土层为我们间接打开了尘封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继城已是武安的著名城郭,象鼻山的石头城墙、继城古城墙遗址夯土及出土的铜铁箭头为我们见证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缘庆寺的碑文记述了宋、金时期古镇佛教文化的鼎盛;十字阁、南北阁及古商业街将明清的繁荣延续至今。**战争时期,古镇是129师陈赓旅驻地。1944年区长贺进同志在反击日寇扫荡中牺牲,遂改继城镇为贺进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4-3-29 14:43 , Processed in 0.085297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