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邯郸U18青少年足球挑战赛正式拉开战幕。一场赛事不仅点燃了青春竞技的激情,更让承载着邯郸历史底蕴的“战国十八公子”阵容首度亮相——这18支代表邯郸市各县(市、区)的队伍,排序并非随机,而是以各县(市、区)建县历史的早晚为依据,堪称一场“穿越千年的历史排位”。
在这场特殊的“历史阵列”中,武安凭借始于公元前206年的建县史,成为18个县(市、区)里建县最早的一员,顺理成章地加冕“战国大公子”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其两千余年建县史的致敬,更源于武安在战国时期便已奠定的厚重根基——彼时的它,早已是赵国乃至整个战国版图中,集战略要地、产业核心与文化符号于一身的关键存在,这份历史分量,让“大公子”的称号实至名归。武安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的经济实力也十分强劲。 前世:战国风云中的赵国要地 战国时期,武安核心区域隶属于赵国,史称“赵之武安邑”,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资源,成为赵国崛起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之地。 它是赵国西部的“战略屏障”与“物资粮仓”。西倚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赵国都城邯郸通往西部山地与北方边境的交通要冲,而境内平坦的地势与优越的农耕条件,又能稳定产出粮食,为赵国争霸提供了稳定粮食补给,是赵国的“后方基石”。
这片土地的传奇色彩,还因“武安君”这一尊贵封号更添厚重。《太平寰宇记》称,“武安县”“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旧志载,战国时为武安君苏秦、白起(据考证,白起封地并非此处)、李牧的封地,县因名武安。这一封号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高度肯定,更从侧面印证了武安在诸侯列国眼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深度融入战国风云的独特文化符号。
此外,武安的耀眼还来源于“冶铁重镇”地位。武安作为冶铁重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依托丰富铁矿和燃料资源形成产业基础。考古发现显示,元代固镇古城周边存在12座炼铁炉遗址,宋代矿山村保留有高约6米的大型炼铁炉,印证其长期技术领先地位。相比全国其他冶铁重镇,武安的独特性在于战国至元代持续作为邯郸地区冶铁中心,现存地名如磁山村、冶陶镇仍保留产业记忆。
今生:新时代里的百强强市 武安的山,武安的水,底蕴深厚的武安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孕育了磁山文化、冶铁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六大文化脉系。 如今的武安,延续战国厚重底蕴与进取精神,成为实力强劲的省辖县级市。经济上,2024年,武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30亿元、增长7%,社会存款总量1400亿元,产业工人规模超10万。在三大全国百强榜单(中郡县域、中小城市、赛迪顾问)中综合排名分别跃升至第72、81、83位。
产业方面,武安以“工业强市”为基,构建“7+1”钢铁全链条体系,精钢占比31%,产品覆盖风塔钢、桥梁钢、高端家电面板等。延伸布局氢能、钛酸锂电池(格力钛)等新能源赛道,打造循环经济(新峰水泥)及智能装备制造集群(30余家企业)。
武安拥有东太行、京娘湖、古武当山等7家4A级景区,西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超95%,形成太行民宿群等文旅新业态,连续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在文化传承上,拥有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傩戏等4项国家级非遗及32项省级非遗。城市建设中,“6横3纵1环”大旅游交通路网成型,口袋公园、森林公园等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正以“经济强市、生态新城、幸福武安”的姿态,续写“大公子”的新辉煌。
从历史风云中走来,两千余年建县史沉淀的厚重底蕴,与如今百强县市的强劲活力交相辉映,武安“战国大公子”的称号,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当下的精准注解。这份跨越千年的实力与荣光,让其“大公子”之名当之无愧,也让其未来的新篇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