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生活在邯郸西部山区的群众靠山吃山,采石、挖矿、伐木……
如今,山区的人们依旧“靠山吃山”,却是进行山区农业经济综合开发。
从过去的掠夺式经营到现在的山区综合开发, “靠山吃山”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潜力在山 出路在山 希望在山
我市是农业大市,山区面积44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涉及67个乡(镇),人口2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
山区各县(市)区第二产业比重都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相当大。过度开采矿产品一方面破坏了山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急需实现从地下转地上、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的转变。
这时,我市出台的一项政策,让这种状况出现了转机。
2010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山区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西部县(市)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变山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占领产业高端。”市科技局局长李冠军告诉记者,农业、林果、水利、畜牧、旅游、药材、矿产、生态资源等开发的潜力很大,这是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既可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素质的提升,又可为西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0年以来,我市投入科研经费500多万,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传播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2个,并设立了山区创业奖,吸纳高校、科研单位28家的90多名专家,集聚300多名技术人员进山创新创业。实施农业科研项目40多个,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50项(个),示范转化农业新技术58项,发布技术和市场信息3.7万条,培养科技带头人10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培训农民37万人次,获得专利授权15个。培育壮大精品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23家。实施低碳等标准化生产25项,培育认定绿色有机知名农产品牌9个。这一系列举动带动了山区绿色林果、道地中药材、生态养殖、杂粮蔬菜、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生态化、产品优质化、管理简单化、经营产业化,推动了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加速了山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
荒山变绿,费地变宝,农民增收……西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
综合开发,山区农业的效益和前景如何?为一探究竟,在《意见》实施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访了西部山区。现在,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聚焦山区农业。
一座山一个“绿色银行”
时令深秋,经过武安市阳邑北环路,北部的山坳里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荒山秃岭了。取而代之的是,梯田式万亩核桃果林和20万株侧柏林,依山而建的现代化办公楼和厂房……
这样的场景,让所有来过这里的人为之震撼。
阳邑镇和管陶镇是革命老区,荒山秃岭,一无资源、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属于特困地区。办洗煤厂和城建项目富起来的郭民生,投巨资在阳邑镇和管陶镇承包了5万亩荒山丘陵坡地,组建起了以核桃种植为主、养猪为辅,集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武安市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纽带,使近4000户农民实现了增收,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谁说靠山吃山不好?我靠山吃山住上了城里人想都不敢想的小别墅,我们的日子比蜜甜。”阳邑镇北街村民申二玉告诉记者,去年,盖了3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还添置了新家具。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家6口人,5年前种着5亩山坡地,年收入只有2000元。现在,有4个人在智寿源公司上班,一个月光领工资就能拿4000多,再加上5亩地的流转费,全算下来一年不下50000块钱,是5年前的几十倍。
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的雨季造林过后,山涧水能连续流上6个小时。而在以前,根本就不曾看见过山涧细水流的景观。
一座山就是一个绿色银行!有专家测算,一棵树的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50年后价值1690万美元。
一颗火星点燃燎原之火
漳河北岸,涉县辽城乡新桥村,记者看到了只有在平原地区才有的成片蔬菜大棚。走进新桥现代农业示范区,数百栋白色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泛出耀眼的光芒,蔚为壮观。走进大棚,青翠的黄瓜、酱紫的茄子等蔬菜长得正欢,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韩林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户新桥村的外来户,当时老父生病,欠债累累。2003年,他从种植一个大棚菜起家,现在不但发展到2个大棚1个拱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