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4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安杂谈] 春节习俗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00:28: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这个被中国人赋予最丰富意义,寄托最浓厚感情,视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越来越临近了,人们以各种方式忙碌着,迎接春节的到来。不管男女老少,对春节都充满了期盼,即使翻山越岭,舟车劳顿,也要赶回家跟亲人团聚,过一个团圆的新年。那春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的核心功能与价值都有哪些?在中央厉行节俭的号召下,“春节四大晚会”中的三台也已取消,仅保留央视春晚一棵“独苗”。春晚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开办下去?要想使“年味儿”不变淡,还有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需要继承和发扬?围绕这些问题,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段宝林,以下为文字实录。
  感恩、休养生息和大团圆是春节永恒的核心价值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节日,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
  首先,春节源于上古的腊祭,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早在尧舜甚至更古老的时代,就有了腊祭。这是年终腊月里的祭祀。要祭祀百神,感谢他们的保佑,使我们获得了丰收,所以要用最好的祭品来祭祀百神,这就要去打猎,用野味来做祭品。“猎”与“腊”通义,腊祭也就是打猎祭祀之意。这百神包括天神、土地神、农神,还包括猫神(因猫吃田鼠保卫了庄稼),还祭虎神(虎赶野猪,使田地免受糟蹋)。在古代祭祀的对象是很多的,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祭祀祖先啊,祭祀天神、灶神、财神啊等等,其他的随着社会变迁都已经消失了。但是通过春节期间来表达感恩与祈祷的功能还是存在的。
  其次是休养生息。我们都知道农业是很辛苦的工作,一年下来需要很好的休息。而春节正好是农闲的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休息。关于春节的很多民俗就是用来休息的,把最好玩的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比如说社火,就是在春节庙会上演出的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它一般是在祭神的时候演出,使得神高兴,同时娱乐大家,起到娱神娱人的作用。还有傩舞,人们带上面具,装扮成非常威武的神像跳舞,拿着武器来驱鬼,赶走凶神,病神等坏家伙,现在南方的不少地方,还有傩戏、傩舞,最近还去台湾进行了交流演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起敲锣打鼓放鞭炮、演戏、舞蹈,尽情娱乐,进行各种狂欢的活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春节都是最欢乐的时候。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观看老百姓的腊祭、傩舞,弟子子贡就发问:“一国之人皆若狂,吾不知其乐也。”(全国人都像疯了一样地欢乐,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孔子说“百日之腊,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一年工干下来,只有今天这么欢乐,你是不理解的呀。)下面孔子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很深刻很有启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文武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紧张的、辛苦的劳作;也要有松弛、欢乐的休息。如果只有紧张而没有休息,文武各事都不能搞好,不能持续发展。)说明春节是为了痛痛快快地休息,为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做准备,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春节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大团圆。一年了,大家来共欢乐。不光有亲戚、朋友、乡亲,还有自己的祖先,天上的神仙。人、神、亲友大团圆,这一点就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你看春运就这么紧张,不管多远的路都要想尽办法回家团圆,和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过年期间还要走出家门拜年,亲友互相访问。这也是加强团结、大团圆的一个重要的动作。
  所以春节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一个是感恩,一个是大团圆养精蓄锐,还有就是痛痛快快地休息、为新年的大丰收做准备。
  爱国情的凝聚使春节能够实现更大的团圆
  曾经有人问我,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是靠什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是靠什么赋予人以生命意义?他认为以前是靠血缘、靠家族宗族组成一个超稳定体。现在社会变迁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以前的那种凝聚力减淡了,人的生命意义也开始出现危机。当然,祖先崇拜在我国是有很悠久的历史的。祭祖是新年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祭祖的活动不光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很重要的祭祀祖先活动,所以春节祭祖并不是最重要的。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因素除了亲情和友情,还有同志间的感情和爱国情。举个例子,每到春节,为了对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与重大牺牲的先烈、科技、教育与文化工作者和老红军、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表示感谢,各级领导与社会人士都会纷纷去问候他们。这种感情、这种团结保证了大家万众一心,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这种感情不仅局限在过去的小家庭、小家族里,还深深植根于在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心间。像一台春节晚会就把全球华人聚在一起过春节,这是一种更大的团圆。靠什么呢?靠爱国主义的传统,靠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是全中国56个民族的兄弟同胞,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荣公民。就是这种亲情、友情、爱国情,这种对美好未来的共同理想,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聚会,一起欢乐。
  年味儿变淡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有关  需加强非遗保护
  现在的传统节日有渐衰之势,很多人都觉得连年味儿都淡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和过去的传统教育存在一种脱离。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体系来进行的,所以对青少年教育中缺少传统文化的成分。这就反映了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重视,什么都觉得外国好。
  现在的人喜欢过洋节,主要是猎奇的心理,觉得挺时兴的,喜欢赶热闹。这里面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追逐一时的热情,其实对里面的文化并不了解。比方说情人节,它其实跟基督教有很大的关系,是通过爱情悲剧而产生的一个节日。比起我国由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而产生的七夕节,虽然在古代不可能有情人节那种称呼,但它实际上就是现实版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公开谈爱情。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不仅过七夕,还有正月十五闹元宵,都是青年男男女女表达爱情的好时节。有一首词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对它的经典描述。封建女子平时不能出门,在春节元宵的时候就可以打破规矩,相约好友去寻觅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他(她)。
  春节是一个综合的节日,包含了衣食住行、民间文艺、民间信仰等等民俗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像南方吃汤圆,北方就吃饺子,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汤圆(元宵)象征圆圆满满大团圆;饺子像元宝,寓意恭喜发财,体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祝福。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鞭炮等都是过去孩子们日夜向往的传统日子。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把好多传统习俗都破掉了,所以年轻人缺少这方面生活经验的体会。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把各种好玩的、好吃的东西,都发扬起来,我们的节日是会更吸引人的,也更符合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就很需要通过非遗的保护来发扬传统,使得我们人民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当然外国文化中好的内容也可以借鉴,但和基督教等宗教相关的方面的就不能完全照搬。
  春晚不能轻易否定  也要让传统文化活动焕发生机
  春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民俗,从首次举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看着电视一起守岁,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迎接新的一年,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新民俗,有些人想否定是不太容易否定得掉的。虽然人民群众现在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它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刺耳,但是这是“爱之深,痛之切”的表现。既然大家喜欢,就一定要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好。当然到现在有四个央视的春晚了,假如因为开支太大,相应减少也是需要的。因为很多节目也有重复,缺少各自的特点。
  春节一方面是集体的联欢,一方面也是展开家人团聚、亲友聚会这种私人性活动的好时机。除了在电视荧屏上看节目之外,还可以在小范围里进行各种自娱之乐的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比如不少南方少数民族的集体拜年——走寨赛歌,各个地方、社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等举办自己的联欢会,大家都可以热情参与,载歌载舞,既生动活泼,又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单一化,只局限于在家看电视。另外可以多办有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各个地方都可以举办一些年味儿十足的庙会。庙会上可以开展民间社火、龙舞、狮舞等这些传统民俗表演,也可以进行猜谜、对诗、书法、绘画、歌舞、曲艺、戏曲等比赛。还有民间各种优秀的手工艺绝活儿等等都可以在这时一展风采。
  我认为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美,是人民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它是立体的,所以春节时候才要把各种各样最好的、最理想化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节日是生活美的高潮,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传统,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生活需要、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创新,使节日生活既有传统韵味儿又有现代气息,使春节成为全世界中华同胞们最美好的节日。这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的保护,也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作者: 段宝林
  (光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冀ICP备08009218号-1|冀公网安备 13048102000201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310-5660010  邮箱: 652228135@qq.com

GMT+8, 2024-12-16 22:49 , Processed in 0.093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